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把“句容在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作为全年工作主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美家美户”行动,在“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中进一步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实现“四个提升”,推动句容“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家业之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再提升
(一)抓好粮食稳产和多元化食物保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提品质,开展粮食高产优质片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展示区建设,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5万亩、总产稳定在26.2万吨以上。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推进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全年稳定蔬菜播种面积11.7万亩以上,保持畜禽水产生产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0.65万头左右、水产养殖面积5.2万亩以上。
(二)强化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强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约束。坚持质量、生态、数量“三位一体”,健全高标准农田受益主体全程参与、数量质量同步验收和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1万亩左右。完成句容市水网规划,启动“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加快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秦淮河句容河镇江段整治工程,推进赤山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三)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粮油、耕地地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全力推进农技、农事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配强专业化农技服务队伍,切实提升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强化动物防疫管理,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健全气象灾害预报、农田防护林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等体系。
(四)做好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培育。提升优质稻米、应时鲜果、生态茶叶、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聚力发展石斛、茅苍术等中草药产业,壮大康养产业链,做优做特“土特产”文章。加强乡村产业项目招引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服务和要素对接。通过区域品牌首秀、地理标志首发、优质农品首店等模式,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力发展农产品“首发经济”。按照“一品一策”思路,持续做好丁庄葡萄、句容草莓、华阳福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深化茶产业资源整合,促进“句容农耕”“茅山长青”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聚焦“农文旅”融合和“耕读非遗”主题,加快开发“乡产、乡游、乡食、乡宿”,着力打造“乡村四时好风光”多元化消费场景。
(五)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推广应用。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农业科技项目20项以上,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力争高分通过科技成果验收。加快江苏丘陵地区果树研究中心建设,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继续保持在95%以上,持续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本质安全水平。出台专项意见,推动“戴庄经验”提质扩面融合,持续培育生态循环农业村。加快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小型智能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推进省级粮食烘干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和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应急作业中心项目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90%以上。
二、深化“家园之美”,推动乡村建设水平再提升
(六)做好县域规划统筹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和优先次序,确保136个村庄实用性规划和项目逐步落实。聚焦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接受度,积极推动省级茅山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全年再培育建设18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提升特色田园乡村、绿美村庄建设成果。
(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道路通组入户水平,着力打通“断头路”“梗阻路”,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23公里;改造低压线路260公里;新建6条农村生态河道,谋划建设大卓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护)率达到60%,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维率和农村户厕改造全覆盖成果。加强危房改造“一户一档”信息管理。实施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投资计划,推进农村5G和光纤网络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和资源利用率。
(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推动镇级医保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177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实体化运作,实现“15分钟医保服务圈”提质增效。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促进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完成困境儿童补助标准提标,推动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安全教育基地运营。深化户籍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两新”政策下乡。
三、深化“家乡之美”,推动乡村文明善治再提升
(九)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抓牢“五责联抓”工作体系,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推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效用提升,推动服务资源聚合、空间融合、活动整合,实现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持续深化村书记和村干部“两类五级”专业化管理,继续实施明星村、名书记培育工程和村书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建立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抵制大操大办。持续深化“‘句’文明 四季行”品牌,做好送戏下乡(四季“村晚”)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技助农等惠民服务。实施传统村落“一村一档”保护,规范宗祠常态化管理。
(十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推动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法治镇(街道)建设,加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化“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行动,督促法律顾问为村(社区)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深入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持之以恒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四、深化“大家之美”,推动乡村共富共享再提升
(十二)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健全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在优势特色农业、智能农业、乡村手工业等方面创业,推动农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重点就业群体强技赋能计划,培育劳务品牌,加快“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和驿站建设,加强稳岗就业政策支持。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推行“月结月清”机制。持续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依靠专家智慧、团队力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帮扶精准性;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打造“救助定制服务”。
(十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实施“资产盘活、项目带动、产业协作、人才引育、结对帮促”5项行动,积极探索以“党建链+产业链+共富链”为核心的强村富民“句容路径”。探索推广“丁庄模式”,引导村集体带头开展农业“委托经营”,发展生产“全程托管”,联合投资“强村公司”。鼓励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社,做好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不低于镇江平均水平。
(十四)强化乡村人才培育。开展“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养“头雁”人才累计40人左右、优质新农人300人左右,争取“新农人”联盟成员储备库入库达400人。继续深入实施“福地句才”工程、“金燕来巢”计划,举办第十一届“福地青年英才”创业大赛,发挥以赛引才促创作用。健全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体系,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稳定农村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打造一批省市综合性农民培训田间学校,以点带面扩大乡土人才规模。
(十五)加大资源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金融服务“镇镇行”,推广“苏农贷”等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创设以农业生产设施等为抵押的贷款产品。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深化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试点。着力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推动宅基地线上审批,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等资产。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包三十年试点工作,严禁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推进林业、供销社等改革,树牢正确政绩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中共句容市委办公室 2025年3月25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