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漫步句容,碧空如洗、水清岸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画卷徐徐铺展。“十四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交出一份生态保护效果显著、污染防治精准落地、绿色低碳纵深推进的亮眼答卷。
擦亮底色,“天蓝水清土净”就在眼前
“现在,工地扬尘治理显著优化,居民生活舒适度同步提升。”家住城区的王女士指着手机里连续4年拍摄的“天空相册”感慨。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句容PM2.5年均浓度从34.6微克/立方米降至32.1微克/立方米,降幅达7.2%。这背后是200余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落地,包括绿色工地示范点建设、扬尘精细化管控、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等创新举措。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基础。每月,句容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重点监测总磷、化学需氧量等11项指标,从取水、送检到出报告只需5小时。
通过“一断面一方案”精准治理,陆续完成50家涉磷企业整治以及句容河、万家河等重点河道水环境整治、城区污水厂扩建工程和郭庄、宝华、边城等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重点工程等,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由2021年的92.3%提升至100%。
土壤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障。通过土壤环境分级管控和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7.4万吨,医疗废物2192.545吨,切实守护了“脚下的净土”。
2021年以来,针对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句容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领导包案”“一案一策”“举一反三”工作机制,清单管理,挂账推进,105件信访件全部办结。“十四五”期间,受理环境信访投诉3216件,调处率100%、结案率100%,坚决消除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生态修复,构建区域保护格局
野生珍稀动物频繁“亮相”: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在灌丛间轻盈踱步、圆滚滚的鼬獾探头探脑、野猪家族甩着短尾在林下悠然觅食……这是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24台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影像,也是我市生态监测网络的成果之一。
通过“遥感发现—地面核查”体系,我市已实现对茅山、宝华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域24小时动态监管,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森林湿地系统保护方面,构建了林长制“两长三员”网格化管护机制,建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动态监测体系,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通过新建长江湿地保护小区,长江句容市段和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正式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为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新的重要节点。
作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天王镇戴庄村屋舍俨然、良田连片,勾勒出一幅田园乡村美丽画卷。截至目前,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7个,乡村“颜值”与“产值”同步提升。
绿色转型,激活低碳新动能
厂区里有厂房和烟囱,也有瓜田菜地、种草养花;水泥窑既烧制水泥,也协同处理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近年来,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传统产业向“绿”蝶变。
“十四五”期间,我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提前完成审批环评231件,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江苏省绿色工厂8家、镇江市级绿色工厂21家。绿色正逐步成为句容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重要竞争力。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以来,全市开展环保知识进学校、进社区活动55场,覆盖居民、学生3万人次。通过“垃圾分类大讲堂”“旧物改造工作坊”等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共建美丽家园的氛围日益浓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后,如何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转化?
在边城镇仑山深处,一座既能发电又能储能的超级“绿色充电宝”——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正悄然运转。这项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拥有三项“世界之最”,设计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5.7万吨,为长三角绿色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回顾“十四五”,我市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展望未来,句容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句容,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潘雪芹 施 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