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占比从1.77%跃升至2.74%;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攀升至49%,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居第47位;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和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这是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交出的成绩单。
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创新基础日益坚实,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基础更实
创新根基厚度,决定发展高度。五年来,在科技创新带动下,我市推动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积厚成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盘更稳——
顶层设计精准导航。我市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出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绘制《句容市科技产业地图》,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深度对接南京“五标八链”与镇江“四群八链”,构建起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创新格局。
载体平台集群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载体平台9家,数量稳居镇江首位;省级载体平台39家。科技企业孵化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800家,集聚科技人才5200余人。容泰半导体、赛达电子等一批优质企业从这里成长壮大,成长为细分领域的中坚力量。
农业科技赋能振兴。立足农业大市根基,我市强化科技引领,扎实推进国家及省级农高区、高新区等核心载体建设。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5家,培育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丁庄葡萄产业研究院引进新品种40余个,94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扎根一线,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攀升至72%。
创新主体更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重要节点城市,五年来,我市紧扣“两群三链”与“三带四组团”产业布局,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镇江园区句容分园、G312产业创新走廊等重大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开发区勇担创新“主阵地”使命。琅琊创新港聚焦人工智能、数字产业与教育培训三大产业,搭建的“两平台一中心”已初显成效,成功吸引百度、商汤、老虎云等头部企业落户,百度智能云AI原生应用线下商店实现全球首发,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各板块创新成果亮点纷呈。郭庄镇金门能源装备远销伊拉克油田、京科智能制造研发的3微米精度智能润滑部件在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围绕G312产业创新走廊,积极承接南京“创新溢出”效应,推动宝华、下蜀等板块协同发展;持续加强与南京高校的合作交流,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创新型企业梯队持续壮大。五年来,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扩容至328家,拥有瞪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47家,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更优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的“沃土”。这五年,我市厚植创新土壤,构建起支撑创新的“四梁八柱”——
看政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1+X”政策组合,推出《句容市产学研合作补助办法》等政策包,涵盖产学研合作补助、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设立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专项,推动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看投入:在经济下行和财政资金吃紧的压力下,保持财政科技投入不降,每年安排科技创新资金盘子7000万元以上;累计兑付科技创新奖补资金超1.2亿元;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和高企税收减免额累计近15亿元。
看服务:设立省科技创新券服务驿站,推动服务下沉,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新增信用评价模块,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人才公寓、项目申报补助等暖心配套;市级立项支持项目累计超400项,近三年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16项,获批资金实现跨越式增长,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良性循环。
看金融:成立全市首家科技银行,打造“金融+科技”专业服务模式;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成立句容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实现创新服务“一站式”集成。
看品牌:“科技副总”模式成为我市柔性引才的重要品牌。五年来,累计引进87名“科技副总”,链接高校30余所,解决技术难题230多项,落地合作项目160余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紧扣“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重大要求,进一步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产业、人才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明庭舒 王永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