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带着“生态媒人”的身份,促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际联姻”。8日上午,天王镇戴庄村与茅山镇蔡门村正式签署生态循环共建协议,通过秸秆与畜禽粪便的资源置换,构建起“从农村到牧场再到农田”的生态闭环产业链。
签约仪式前,84岁的赵亚夫顶着烈日走进蔡门村玉米种植基地观看机器粉碎作业。在玉米田里,收割机将玉米秸秆快速粉碎。随后,这些原料将经脱水、发酵等环节加工成青饲料,成为牧场牲畜的“营养餐”。“过去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畜禽粪便无处安放,现在把它们变成资源闭环,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随行人员现场不禁发出感叹。
近年来,蔡门村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全面推行生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并应用科学灌溉与有机追肥技术,实现玉米产量稳步提升,玉米品质显著改善。目前蔡门村种植玉米110亩,一年两茬玉米,预计每亩产生3—4吨玉米秸秆。过去,除了秸秆粉碎还田,如何处理好这些秸秆,成了村里“甜蜜的负担”。同样,戴庄村的周开慧家庭农场目前有牛羊约200头,如何处理并利用好动物粪便,也困扰着戴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姚伟超。
在赵亚夫的见证下,共建协议正式签约,困扰两村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根据协议,戴庄村将为蔡门村提供经过充分发酵的畜禽粪便有机肥;蔡门村则将向戴庄村供应玉米秸秆作为优质饲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链条。这种“你供饲料我供肥”的协作模式,使两村资源利用率提升,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茅山镇蔡门村党总支书记袁佳算了一笔账:蔡门村每亩玉米田需施用3—4吨有机肥。此次合作,仅有机肥供应一项,预计蔡门村一年节约花费约15万元。
根据协议,两村除了围绕秸秆利用、畜禽养殖等关键领域深化合作,还将开展农业科技协作攻关研究,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双方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协作攻关。姚伟超表示,戴庄村畜禽养殖业将获得蔡门村提供的优质玉米秸秆作为青饲料。随着两村合作的深入和扩大,未来双方将逐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覆盖。
“此次合作不仅是两个村的产业互补、生态共建,更是‘戴庄经验’在句容推广迈出的重要一步。戴庄村与蔡门村正在共同打造一个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互补的典型,即肉牛养殖与鲜食玉米农牧结合的新产业典型。”赵亚夫表示,当前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和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户和弱势农户,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通过农牧结合,可降低成本、提升土壤质量,同时将生态优质的玉米秸秆加工成优质的青饲料,提升牛羊等肉产品质量,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实现“农业有收益、农民有动力”。
明庭舒 李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