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宏观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00%,分别快于镇江、全省0.4、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23.85亿元,增长10.3%,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1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03.33亿元,增长10.6%。三产增速首次超过二产增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4:48.9:42.7调整为8.8:47.8:4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75020元,比上年增加4336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4%,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1.7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0.01亿元,增长11.4%。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达55.4%,比上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跃升至第59位。高质量完成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形势较好。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37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加值45.89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种植业28.74亿元,增长4.3%;林业2.91亿元,增长3.9%;畜牧业4.34亿元,增长4.0%;渔业5.34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4.56亿元,增长2.9%。全市总播种面积75.14万亩;总产35.38万吨,增长0.26%;单产470.8公斤/亩,较上年增长0.09%。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设施农业3.6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1%。新认证“三品”品牌56个,“三品”认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的4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家庭农场183家,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7%。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后白镇创成“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丁庄村创成“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唐陵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工业累计用电量达14.7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85.98亿元,同比增长8.77%;实现工业增加值330.07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销售收入1353.97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税137.47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利润75.06亿元,同比增长15.0%。工业应税销售358亿元,增长11.7%。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30%。新增亿元以上企业5家,达到55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5个。唐邦机电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长16%;工业技改投资39亿元,增长24%。企业上市再创佳绩,天工科技、南瓷绝缘子在新三板挂牌。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明显。全市138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6.1亿元,同比增长25.99%,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5%,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节能降耗也取得新成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58.3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1.67%;万元产值能耗0.1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52%。
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建筑业总体呈现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任务饱满、外埠市场增强、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的态势。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为99.5亿元,同比增长17.0%。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为15.5亿元,同比增长19.0%,增幅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6%。建筑企业经营效益良好。企业营业收入为100.6亿元,同比增长22.4%;营业成本为84.7亿元,同比增长22.5%;营业利润为7.8亿元,同比增长19.9%;利润总额为7.6亿元,同比增长15.7%。建筑业企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8.6亿元,同比增长26.5%;平均工资为5.8万元/人/年,同比增长4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4亿元,同比增长18.7%。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3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85.5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82.4亿元,同比增长3.5%。
服务业投资稳步增长。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85.5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房地产市场在碧桂园、弘源、天工等房企强力拉动下,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逐步回暖。全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82.4亿元,同比增长3.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商品房销售额为97.4亿元,同比增长2.5%;房屋施工面积为82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6%。
重点载体集聚能力增强。“三集”园区功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21%;集聚水平显著提升,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65家。省级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跻身20强。
重大项目支撑能力提升。81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6.5亿元,增长1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1%。总投30亿元的圣诺木业一期建成投产;总投30亿元的中华健康园建设顺利;总投80亿元的华电二期和总投30亿元的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一期开工建设;一期总投30亿元的深国际物流港签约落户;总投8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具备开工条件;总投17亿元的华电煤炭储运码头取得核准。4个项目列为省重大项目。
五、服务业和国内贸易
三产发展态势良好。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6.7%;金融业增加值11.46亿元,增长13.2%;房地产业增加值29.96亿元,增长10.0%。
服务业生产经营趋好。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主要行业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1.3%。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奥特莱斯一期建成营业,雨润中央商务体主体封顶,可一数字出版基地投入运营。
消费品市场稳中回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2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7.2亿元,增长10.5%,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90.7%。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9亿元,同比增长2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7.3亿元,同比增长7.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亿元,同比增长19.8%。
六、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在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上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行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3个工作日。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办结人民来信266件;“12345”热线接受诉求28853条,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7%。有序推进公车改革,一般公务及执法执勤等车辆总数核减率达35%。加强重要领域、重点项目、重大资金审计监督,完成竣工结算审计项目193个,审计核减8.5亿元,核减率17%。
对外开放克难奋进。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9.3%。完成进出口总额5.28亿美元,同比下降9.0%。其中,出口额4.54亿美元,同比增长0.2%。外包经济稳步增长,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13.2%。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4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公里。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水上货运量分别为2291万人、2086万吨和342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6154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0724辆(不含本地车辆在句容以外领取牌照的车辆),比上年净增4168辆,增长15.7%。104国道句容城区段连接线建成通车,完成宁茅公路(后白至茅山段)拓宽改造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西部干线、句宝公路、河滨西路东延段等道路。完成农路提档升级工程100公里,改造危桥12座。开通城市公交夜班线路2条,新增城市公交线路1条、镇村公交线路2条,新增城市、镇村公交车各15辆,新增纯电动公交车40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提升。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4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7亿元,邮政业务收入1.33亿元,增长30.3%;电信业务收入4.92亿元。年末拥有邮政局(所)24处。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人次达149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12%;实现旅游收入149.6亿元,同比增长12.24%。句容市目前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5家;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各种风格不同的农庄、农家乐、乡村旅游点200多个。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运营。宝华山“千华古村”一期投入运营,岩藤农场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戴庄村创成全省唯一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八、财政、金融业
财政金融较为稳定。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01亿元,同比增长11.4%。金融业健康发展,浦发银行正式营业。再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0.82亿元,同比增长12.53%;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66.28亿元,同比增长11.95%;各项贷款余额374.38亿元,同比增长18.29%。信贷结构优化,支持重点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规模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0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数2857件,同比增长8.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78件,同比增加1.09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创成“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市”。新增省级研发机构1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园获省级众创空间备案,华阳金属管件创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国家“人才计划”专家5人、省“双创计划”专家6人,省“双创团队”实现零的突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38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3个,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5项,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校总数50所,招生1.09万人,在校生4.50万人,毕业生1.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24万人。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教育装备提档升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实验高中、市三中通过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投入5.08亿元加固、新建校舍20.6万平方米,建成2所中学、4所幼儿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年末拥有文化馆(站)11个,博物馆2个,电影院5个,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12个,各种娱乐设施95个。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文体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农家书屋和文化基层共享点实现全覆盖,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76平方米。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120余场,送书2.5万余册,建成2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现场评估,创成“江苏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和“省科普示范市”,开通“句容文物网”。《茅山小道士》完成拍摄并在央视播出。成功承办环太湖(句容段)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利福利中心主体封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01个,卫生技术人员2457人,医院床位数1869张。扎实抓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基层医改经验获国家卫计委表彰。开工建设新人民医院、精神病防治医院、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以“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修编新一轮城市总规和镇村布局规划,规划纲要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完成南大街、甲城等片区房屋征收拆迁50.4万平方米,建设城区安置房132.8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近3000套。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城中村2个、农贸市场3个,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即将投入运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改造人行道板7.6万平方米,铺设燃气管道50公里,改造、新增公共停车位1163个,新增城市公共自行车1000辆、站点46个。实施华阳南路、华阳北路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华阳东路、华阳西路美化亮化工程,华阳东路创成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完成肖杆河风光带和城市出入口6个节点升级改造,城区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
镇村面貌不断改观。中心镇集聚能力增强,完成村庄整理130万平方米,建设集镇安置房190万平方米。铺设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35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5%。升级改造1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疏浚乡级河道35公里,整治河塘400座,配套小型水利设施900座,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后白镇、天王镇创成“国家卫生镇”,下蜀镇创成“省级美丽宜居镇”,西冯村创成“长三角最美乡村”,丁家边村等10个村创成“省级卫生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城北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入调试阶段。开工建设220千伏容西变和110千伏东门变,新上、改造配电变压器914台,改造、维修中低压线路1500公里。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推进“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继续开展“一江、两湖、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太湖水污染治理,对84个村庄实施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全市饮用水源地和太湖过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启动京沪高铁沿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推进边城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新关闭污染企业21家。开展工业废气治理,关闭挥发性有机气体生产线3条,改造粉尘污染生产线3条,淘汰、改造高污染锅炉82台。实施重点清洁生产项目4个、节能减排项目2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60天,同比增加81天。成片造林6500亩,创成“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5个、“省级生态村”7个。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年末常住人口6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9万人;户籍总人口59.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8万人;人口出生率9.45‰,人口死亡率6.36‰。
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居民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的增长格局。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527.3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48.1元,同比增长8.3%;消费支出为21497.4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55.1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368.7元,同比增长9.2%。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财政用于民生的资金达到37.9亿元,增长15.5%。城镇新增就业1.05万人,扶持创业1934人,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6%以内。17个经济薄弱村和2038名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完成“百村万户”双达标任务。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8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本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7800元和7200元。发放尊老金1258万元、城乡低保金2808万元、五保供养金1283万元,发放慈善救助金1204万元、残疾人补助金3300万元、优抚安置金2626万元。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792万元。新增住房公积金归集人数5400人,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4亿元。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接受首个年度测评,后白镇创成镇江首批“全国文明镇”,下甸村创成“全国文明村”。赵亚夫同志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建成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和市法院、市检察院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市镇两级调处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信访案件化解率95%,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7%。“八类案件”大幅下降,全市重点单位技防覆盖率100%,连续创成“省平安市”。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成城区消防特勤站,公共安全形势良好,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灾面前,全市上下一心、军民一心,筑就了抵御灾害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抗洪抢险的胜利凯歌。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